基于电子舌和电子鼻结合氨基酸分析鱼香肉丝调料风味的差异

发布日期:2022-12-16  
核心提示:  电子鼻(Electronic nose)和电子舌(Electronic tongue)是模仿人体嗅觉和味觉机理的仿生检测设备,具有检测周期短、样品处
    电子鼻(Electronic nose)和电子舌(Electronic tongue)是模仿人体嗅觉和味觉机理的仿生检测设备,具有检测周期短、样品处理简单、检测灵敏度高、结果可靠等优点,分别能够从气味和滋味方面识别样品中整体风味信息。本文应用电子鼻、电子舌和氨基酸分析技术,从气味和滋味角度对不同品牌鱼香肉丝调料的风味品质进行检测。
  
  材料与方法
  
  材料与仪器
  
  不同品牌鱼香肉丝调料,编号为A、B、C、D、E、F。
  
  实验方法
  
  电子鼻分析 电子鼻的传感器阵列由 18 种金属氧化物传感器组成,分布在主机的 3 个矩阵室,每个矩阵室有 6 根非专一性传感器,对一类或几类物质敏感。
  
  电子舌分析 电子舌实验采用 Astree 电子舌第六套传感器,该套传感器包括 AHS-Sourcess,PKS,CTS-Saltiness,NMS-umami,CPS,ANS,SCS 共 7 根传感器,选择 Ag/AgCl 作为参比电极。
  
  结果与分析
  
  电子鼻对不同品牌鱼香肉丝调料的气味分析
  
  通过电子鼻分析鱼香肉丝调料的气味指纹图谱,也称气味雷达图,结果见图 1。图中为不同品牌鱼香肉丝调料对电子鼻 18 个传感器相应信号强度大小 , 除 LY2/LG、 LY2/G、 LY2/AA、 LY2/Gh、LY2/gCT1 和 LY2/gCT 传感器信号强度差异不明显,其余 12 个传感器信号强度差异较为明显,其中传感器 T30/1、P10/1、P10/2、P40/1、T70/2、PA/2、P30/1、P40/2、P30/2 信号响应强度大小顺序为:D>C= B>A>F>E。表 2 列出 18 个传感器对应敏感物质类型,结合图 1 可知 ,LY2/LG、LY2/G、LY2/AA、LY2/Gh、LY2/gCT1 和 LY2/gCT 传感器对应敏感类物质如氮氧化合物、硫化物、丙酮、丙烷和丁烷等,说明样品在以上该类型物质方面差异性不明显,而剩余的传感器对极性物质、非极性物质(碳氢化合物类、氨、氯)、芳香类(甲苯、二甲苯)、胺类和氯类等物质敏感,表明样品在以上该类型物质方面差异性显著。
 
微信图片_20221215124430 
微信图片_20221215124439 
 
  采用 PCA 分析鱼香肉丝调料的香气,结果如图 2 所示。在图 2 中,第一主成分(PC1)和第二主成分(PC2)的累积贡献率为 95.3%,大于 80.0%,表明主成分可以反映样品香气的整体信息。鱼香肉丝调料的香气成分区域无重叠,说明 PCA 分析法可以对其进行有效区分。PC1 贡献率远大于 PC2,说明样品在横坐标距离越大,其差异性越大。样品的横坐标大小排列顺序为 D>C=B>A>F>E,该顺序与雷达信号响应强度大小顺序相同。同时,样品 B 和C 的横坐标分布距离较近,说明样品 B 和 C 二者的香气较为相似,其它样品 A、D、F 和 E 的横坐标存在差异,表明样品 A、D、F 和 E 香气差异性明显。
 
微信图片_20221215124452  
 
  电子舌对不同品牌鱼香肉丝调料的滋味分析
  
  图 3 为电子舌分析鱼香肉丝调料的滋味雷达图。由图 3 可见,电子舌的传感器相对强度值存在明显差异,表明电子舌可有效地区分不同样品的滋味。不同样品的酸、咸、鲜、甜和苦 5 种味觉相对强度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为:咸味为 E>F>C>B>A>D,鲜味为 E>B>F>C>D>A,苦味为 E>F>C>B>D>A,酸味为 D>A>B>C>F>E,甜味为 A>E>B>C>D>F,表明不同样品的滋味存在明显差异。
 
微信图片_20221215124500
  电子舌对鱼香肉丝调料滋味进行 PCA 分析,其主成分载荷矩阵如图 4 所示。由图 4 可见,第一主成分(PC1)和第二主成分(PC2)的累积贡献率为89.3%,大于 80.0%,表明电子舌 PCA 分析能够反映样品滋味的整体信息。样品的数据点相对集中,说明样品的电子舌测定结果的稳定性相对较高,而不同样品的数据点分布于四个象限,表明样品的滋味差异性明显。载荷图是将对第一、二主成分贡献大的影响因子在 PCA 分析的二维图中表示出来,影响因子越靠近样品所在的二维坐标(x,y),则说明载荷因子对其影响越大。图中鲜味和咸味对样品 E、C 和 F 的识别贡献较大,酸味对样品 A、B 和 D 的识别贡献较大。
 
微信图片_20221215124507  
 
  不同品牌香肉丝调料游离氨基酸呈味贡献分析
  
  氨基酸是一种重要的呈味物质,与滋味的形成密切相关,可进一步区分不同样品滋味的差异性,结果如表 3 所示。由表 3 可见,鱼香肉丝调料共检测出21 种氨基酸,其中存在 6 种必需氨基酸,总游离氨基酸总量(TFAA)分布范围为 451.40~3017.30 mg/kg。根据味觉强度可分为鲜味氨基酸(Asp、Glu)、甜味氨基酸(Gly、Ala、Thr、Ser、Pro)、苦味氨基酸(Val、Ile、Leu、Phe、His、Tyr、Lys、Arg)和无味氨基酸(Ps、Cys、Met、β-Ala、HYP、Orn)味道强度值(Taste active value,TAV)来评价整体滋味的贡献,当 TAV 大于 1 时,该物质被认为对样品呈味贡献较大,当 TAV<1 时,表明物质对样品呈味贡献不明显[22] ,样品的氨基酸 TAV 值列于表 3。表中样品中 TAV 大于 1 的氨基酸有谷氨酸、丙氨酸、丝氨酸、缬氨酸、苯丙氨酸、组氨酸和精氨酸,其中所有样品中谷氨酸的 TAV 值最大,表明所有样品的鲜味氨基酸对整体的滋味呈味贡献较大。同样,在甜味氨基酸中,只有样品 E 中丙氨酸和丝氨酸的TAV 值大于 1,说明除样品 E 以外,样品 A、B、C、D 和 F 中甜味氨基酸对甜味贡献不明显。此外,在苦味氨基酸中,样品 E 的缬氨酸、苯丙氨酸和组氨酸以及样品 B 的精氨酸的 TAV 大于 1,但是,苦味通常被鲜味和甜味所掩盖不具有呈味活性[22]。分析表明样品 E 的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对整体滋味贡献显著。
 
微信图片_20221215124516  
 
  将游离氨基酸采用归一化法绘制聚类热图,结果如图 5 所示。由图 5 可见,21 种氨基酸可分为2 个大聚类,其中聚类 1 大部分是由苦味和无味氨基酸组成,聚类 2 大部分则是由甜味和鲜味氨基酸组成。同时,不同调料的聚类可分为 2 个大聚类,其中大聚类 1 为样品 E,聚类 2 由其它 5 种调料组成,说明样品 E 与其它样品的滋味差异明显。
 
微信图片_20221215124525  
 
  电子舌滋味特性与游离氨基酸相关性分析
  
  以游离氨基酸为自变量 X,电子舌滋味特性为因变量 Y 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(PLS),其相关性分析结果如图 6 所示。在 PLS 模型中,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距离表明二者之间的相关性,距离越近,正相关性越强。图中酸味与苏氨酸和羟脯氨酸相关性密切,鲜味、咸味和苦味与谷氨酸相关性密切,甜味与甘氨酸、丙氨酸和蛋氨酸相关性密切。
  
  为进一步探究不同样品的呈味氨基酸和电子舌 滋味特性的相关性,Pearson 相关系数用于确定每一个电子舌滋味特性正相关的呈味氨基酸,一般况下,相关系数|r|在 0.8~1.0 之间表示极强相关,0.6~0.8 之间表示强相关,0.4~0.6 之间表示中等强相关,02~0.4 之间表示弱相关]。由图 7 可见,电子舌滋味特性与呈味氨基酸呈现相关性。酸味与苏氨酸和精氨酸呈现强相关,其中与苏氨酸相关性显著(P<0.05)。甜味与甘氨酸、丙氨酸、亮氨酸和蛋氨酸呈现强相关,其中与甘氨酸相关性显著(P<0.05)。咸味与谷氨酸、缬氨酸和鸟氨酸呈现强相关,鲜味与谷氨酸、丝氨酸、缬氨酸、苯丙氨酸、胱氨酸和鸟氨酸呈现强相关,苦味与谷氨酸、丝氨酸、缬氨酸、胱氨酸和鸟氨酸呈现强相关,其中咸味、鲜味和苦味均是与谷氨酸相关性极显著(P<0.01),结果与氨基酸结果不同,这可能是由于调料的原料中含有咸味肽和苦味肽,呈味多肽分解可增加谷氨酸的含量,并且咸味肽也可以呈现出鲜味 ,使得咸味和苦味与谷氨酸相关性显著。
 
微信图片_20221215124537  
 
  结论
  
  本文利用电子鼻、电子舌和氨基酸检测对不同品牌的鱼香肉丝调料进行分析,采用主成分(PCA)、聚类分析、Pearson 相关系数和偏最小二乘法(PLS)对调料风味的差异性进行区分。结果表明:电子鼻中 12 个传感器的响应强度差异性明显,其中碳氢化合物、芳香类、胺类和氯类差异显著。PCA 分析法可以有效地区分不同品牌鱼香肉丝调料的香气,样品 B 和 C 的香气较为相似,其它样品的香气差异明显。
  
  电子舌和氨基酸分析可见,不同品牌鱼香肉丝调料在滋味上存在差异性,其中样品 D 的酸味较为突出,样品 A 的甜味较为突出,样品 E 在咸味和鲜味较为突出。同时,在样品 E 中,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对整体滋味贡献显著。不同品牌鱼香肉丝调料的滋味特性与大部分游离氨基酸呈现正相关,其中酸味和甜味分别与苏氨酸和甘氨酸相关性显著(P<0.05),咸味、鲜味和苦味与谷氨酸相关性极显著(P<0.01)。
 
参考文献:袁灿,何莲,胡金祥,林丹,乔明锋,蔡雪梅,彭毅秦,易宇文.基于电子舌和电子鼻结合氨基酸分析鱼香肉丝调料风味的差异[J].食品工业科技,2022,43(09):48-55.DOI:10.13386/j.issn1002-0306.2021070282.
 
 
来源:感官科学与评定 ,转载请注明来源。
提醒:文章仅供参考,如有不当,欢迎留言指正和交流。且读者不应该在缺乏具体的专业建议的情况下,擅自根据文章内容采取行动,因此导致的损失,此公众号运营方不负责。如文章涉及侵权或不愿我平台发布,请联系处理。
 
 
研发客服
食品研发与生产
研发公众号
客服微信
Baidu
map